https://jsl.com.cm/html/view/2632.html
佛教中为什么不把吃植物当作“杀生”?
佛教中为什么不把吃植物当作“杀生”?植物不是生命吗?你们佛教徒口口声声说不杀生,吃植物难道不是杀生吗?你们真虚伪!经常有人这样质疑。
有类似疑惑的肯定大有人在,而且有这样的问题也并不奇怪,因为对于佛教的教育体系不了解的人,可以说对佛教充满了问题,又岂止吃...
https://jsl.com.cm/html/view/2642.html
佛教中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开,开发之意;即破除众生之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之理。
示,显示之意;惑障既除则知见体显,法界万德显示分明。
悟,证悟之意;障除体显后,则事(现象)、理(本体)融通而有所悟。
入,证入之意;谓事理既已融通,则可自在无碍,证入智慧海。
依法...
https://jsl.com.cm/html/view/2654.html
佛教以外的教门,总称为外道,外道的特怔
佛教以外的教门,总称为外道,外道的特怔
道者,路也。外道就像走入羊肠小道,迂回曲折,时有迷途之险;唯有佛教,无常、无我、涅盘寂静的圆满法义,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外道 外道,指的是佛教以外的教门,总称为外道;佛陀所说的教法,则为内道,...
https://jsl.com.cm/html/view/2660.html
佛教如何看待“神秘感应”现象
具体而言,感应的性质有四种:一、显感显应。 二、显感冥应。三、冥感冥应。四、冥感显应。
一般民俗的静坐也会产生感应的现象,各人的因缘不同,心境有异,所感的现象亦有别;社会上其它的宗教由于透过祷告、忏悔、诵念、作法、静坐,心神凝注,也会产生感应的灵验,各人...
https://jsl.com.cm/html/view/2701.html
佛教典籍简介:大般涅经
《大般涅经》
《大般涅经》,又称《大涅经》、《涅经》、《大经》。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师中印度人,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大般涅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后携《大般涅经》前分十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宾...
https://jsl.com.cm/html/view/2702.html
佛教典籍简介: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又称《遗教经》、《佛垂般涅略说教诫经》、《佛垂涅教诫经》、《佛临涅略诫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师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游学天竺,遍参名宿,博闻强记,誉满五天竺。后归故国,王奉为师。前秦苻坚闻其德,...
https://jsl.com.cm/html/view/2703.html
佛教五大菩萨法门
在佛教教育制度中「佛菩萨」不是神明,而是我们修学的榜样。供养菩萨的意义,是提醒自己要能够见贤思齐,而不是把菩萨当神明看待,或祈求菩萨保佑。中国有五大菩萨,代表佛法五大修学的科目,与人生关S至为密切。分述如下:
初入门:以「弥勒菩萨」为代表
「弥勒菩萨」的塑像是...
https://jsl.com.cm/html/view/2705.html
佛教中的“袈裟”有何含义
佛教中的“袈裟”有何含义
“袈裟”是梵语,到了晋朝葛洪撰写字苑,才把它改成“袈裟”了。“袈裟”又叫做“袈裟野”、或“迦罗沙曳”,义译是“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或“染色”之义。
“袈裟”是僧尼们的“法衣”,它是从衣的“色”而立名的;所以也可以把它叫做“坏色衣”或“染污衣...
https://jsl.com.cm/html/view/2706.html
佛教典籍简介:梵网经
《梵网经》
《梵网经》,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又称《梵网经菩萨心地品》、《菩萨戒经》、《梵网菩萨戒经》、《梵网戒品》。二卷。后秦鸠摩罗什(344-413,一说350-409)译。师东晋龟兹国(新疆疏勒)人。我国四大译经家之一。自幼聪敏,七岁从母入道,...
https://jsl.com.cm/html/view/2707.html
佛教典籍简介:楞伽经
《楞伽经》
《楞伽经》,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刘宋求那跋陀罗(394-468)译。师中印度人,因读《杂阿酬夹穆邸罚缧欧鸱ǎ浞⒊黾遥芫咦憬洹Jο认靶〕私谭ǎ┩ㄈ兀笞Т蟪私谭ǎ钛小洞笃钒闳艟贰ⅰ痘暇返戎罹A跛卧问辏35),经由海路至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只洹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