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

https://jsl.com.cm/html/view/10853.html
济群法师: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 济群法师  虽然学佛与道德、修行并不是对立的,但无始以来的贪心,使我们很容易对财富产生执著。所以说,佛教徒要不要追求财富?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与否,而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在佛弟子中,有出家众,也有在家众;有唯求自我解脱的声闻众,也有发愿救度众生的菩萨众。不同的身份,...

济群法师:六根清净方为道

https://jsl.com.cm/html/view/10856.html
济群法师:六根清净方为道   ...

济群法师:关于《净行品》的两则开示

https://jsl.com.cm/html/view/10860.html
济群法师:关于《净行品》的两则开示 关于《净行品》的两则开示   《华严经·净行品》是教界广为流传的一品经文,对我们修行及生活中的用心方式作了详尽指导,甚至包括洗脸、吃饭、如厕等生活细节。我们可能会觉得:吃饭、如厕谁不会呢?那我们看看《华严经》是怎样说的:“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

济群法师:佛教的三级教育目标

https://jsl.com.cm/html/view/10864.html
济群法师:佛教的三级教育目标 佛教的三级教育目标   寺院供奉的造像有两大类,一是属于护法,如我们熟悉的四大天王等,相当于现代社会的保安人员,起到维护道场的作用。另一部分,就是佛、菩萨、罗汉造像,这些属于教育目标的象征。佛教的教育目标是什么?就是通过佛教特有的教育方式使人成为圣贤。其中,又包含三级目...

济群法师:慈悲的广度、力度和纯度

https://jsl.com.cm/html/view/10868.html
济群法师:慈悲的广度、力度和纯度 慈悲的广度、力度和纯度    大乘佛教中,主要为我们提供了三个修习项目,由此成就慈悲的广度、力度和纯度。   一是广度,通过发起菩提心,使慈悲得到扩大。菩提心,是觉悟而又利他的心,不仅要自我觉悟,更要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觉悟,究竟解除生命存在的一切痛苦。这种崇高的利他主...

济群法师:修学的五个步骤

https://jsl.com.cm/html/view/10871.html
济群法师:修学的五个步骤 修学的五个步骤    最近,我给“《道次第》专修班”学员提供了一个学习规则。按照这几个步骤,学习才会落到实处。    第一步,理解论文本身。对《道次第》的文本,从每个词到每段话都要理解透彻。大家可以根据我在研究所的课程录音,同时对照《略论》原文学习,这样才会吃得更透,记得更...

济群法师:解脱真的成了江湖传说吗

https://jsl.com.cm/html/view/10873.html
济群法师:解脱真的成了江湖传说吗 解脱真的成了江湖传说吗   佛法的核心就是解脱,不论出家在家,也不论南传北传,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那么,怎样才能成就解脱?我觉得,现在很多人说到解脱时,往往觉得很茫然,似乎解脱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江湖传说。虽然这两个字我们耳熟能详,或许还能说出很多佛典中关于解脱的...

济群法师:菩提心与空性见(摘录)

https://jsl.com.cm/html/view/10876.html
济群法师:菩提心与空性见(摘录) 菩提心与空性见   菩提心和空性见,乃大乘佛法的两大核心。其中,又以菩提心为大乘不共教法。但就汉传佛教的弘扬传统来看,关于空性见的论述远多于菩提心。当然,不能就此说明祖师大德在行持中对菩提心有所偏废。在以传统儒家思想为道德基石的古代社会,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孟子...

济群法师:把握修学普遍规则的重要性

https://jsl.com.cm/html/view/10878.html
济群法师:把握修学普遍规则的重要性 把握修学普遍规则的重要性    从弘法来说,过去更多是强调契机。众生根机各异,所以演化出八万四千法门。这固然是顺应众生的需求,但若缺乏引导,也会带来修学上的混乱。在信息闭塞的古代,多数人没机会接触太多法门,且有善知识耳提面命,不致令学人莫衷一是。但在目前这个信息时...

济群法师:皈依后,你找到归宿了吗

https://jsl.com.cm/html/view/10879.html
济群法师:皈依后,你找到归宿了吗 皈依后,你找到归宿了吗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发心皈依时,三宝才刚刚在心中播种,若无进一步的呵护和灌溉,这株萌发不久的幼苗很快就会停止生长,甚至逐渐枯干。倘若三宝不能在心中深深扎根,占据重要地位,佛法就不可能对人生构成多少影响。就像幼苗,能给我们带来多少蔽荫,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