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sl.com.cm/html/view/26403.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二处
十二处
前六根 与六尘 十二处 常相亲
前面所说的眼等六根、色等六尘,合称名为十二处。“处”乃处所,根境接触,识便得生,故名为处。《集论》卷一云:“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何因处为十二?唯身及具,...
https://jsl.com.cm/html/view/26404.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六根六尘
六根
眼耳鼻 舌身意 此六根 须应记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根谓根门,此是六识生起的门径通道,故名为根。在四缘中根是识生起的主要增上缘,故六识之生,必依根而有,在四依中,称为“俱有依”。 一、眼根:能作增上生起眼识、触色为境的根,称为眼根(...
https://jsl.com.cm/html/view/26405.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五蕴
五蕴
色受想 并行识 此五蕴 本空寂
蕴之一名含有积聚、和合二义。每一蕴皆由同类的许多法积聚而成,也就是许多同类法的归纳总合,故称为蕴;同时每一有情皆由五蕴法和合而有,故亦称为蕴。 1、色蕴:对碍、变坏是色相。此有两种:一触对变坏,二方所示现。显能色法...
https://jsl.com.cm/html/view/26406.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诸法
诸法
“诸法”:即一切法之义。一切法者,略说为二:一是染法,二是净法;或者说,一是有为法,二是无为法。广说则有百法或万法。又“法”者,依前《法界》一章对法字的解释则说有“事法”等六个方面。此不复述。
为学者 须知法 染与净 须分别
“法”谓轨持,任持...
https://jsl.com.cm/html/view/26407.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忏法
忏法
我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唐代道宣律师说:“诸佛大慈,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见《广弘明集·悔罪篇序》)忏法是属于行道者对以往所犯罪过用一种深深自责、发露悔过、观空遣相的修行法门。修习这种法门,既能达到除灭罪愆、不受...
https://jsl.com.cm/html/view/26408.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净土宗
此宗以专修往生西方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得名,又因慧远大师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西方净土,所以该宗又名莲社宗。
晋慧远 住匡庐 结莲社 德不孤
慧远大师,东晋雁门楼烦(今山西平原一带)人,俗姓贾,自幼博览群书,尤其对老庄之学有较深研究。...
https://jsl.com.cm/html/view/26409.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密宗
密宗
密宗又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因该宗依理观行,修习三密瑜伽(相应),而获得悉地成就,故得是名。
善无畏 至长安 唐一行 受真传
善无畏,汉译净师子,中印度摩揭陀国人,他的先代出生刹帝利,因国难出奔乌荼国,做了该国国王。...
https://jsl.com.cm/html/view/26410.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三论宗
三论宗
佛灭度后六百年间,南印度有龙猛(又名龙树)菩萨出,根据佛说的《华严》、《般若》诸经,广造《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十住毗婆沙论》等诸论,以弘扬大乘佛法。继承龙树学说的当时主要有提婆菩萨,提婆造《百论》以广破外小诸执。东晋姚秦弘始三年(...
https://jsl.com.cm/html/view/26411.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慈恩宗
慈恩宗
慈恩宗又称法相宗、唯识宗。因为创宗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在长安的大慈恩寺翻译和弘传唯识法相学,故有慈恩宗之称。此宗崇奉印度大乘佛教中弥勒、无著、世亲相承而下,直至护法,戒贤一系的瑜伽学。即《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
https://jsl.com.cm/html/view/26412.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贤首宗
贤首宗
贤首宗是中国唐代高僧贤首大师(法藏)所开创的一个宗派,故称此宗为贤首宗,又因该宗所依经典是《华严经》,故又称华严宗。此宗发挥了“法界缘起”的旨趣,故更称法界宗。
华严经 最尊胜 初传来 在东晋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或称《杂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