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佛陀对获得财富问题的教言

https://jsl.com.cm/html/view/36230.html
印光大师:佛陀对获得财富问题的教言   佛教中讲获得财富的方法,和世间人追求成功的理念有所不同。我们看看世尊讲获得财富的原因是什么。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云: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一者自行偷盗,二者劝他偷盗,三者赞叹偷盗,四者见盗欢喜。  有十件事情,能够让人得到少资生报,即种...

印光大师:业通三世 熟者先报

https://jsl.com.cm/html/view/36430.html
印光大师:业通三世 熟者先报 因果之事,重迭无尽,此因未报,彼果先熟。如种稻然,早种者早收。如欠债然,力强者先牵。古有一生作善,临终恶死,以消灭宿业,次生便得富贵尊荣者。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亲王有势力,往募,所捐无几,愤极,以斧于舍利殿前断其手,血流而死。实时,其王生一子,哭不止。奶母...

印光大师:即使佛菩萨也不出因果之外

https://jsl.com.cm/html/view/36431.html
印光大师:即使佛菩萨也不出因果之外 佛之所以成佛,常享真常法乐,众生之所以堕地狱,永受轮回剧苦者,皆不出因果之外。凡人欲治身心,总不能外于因果。 现在人徒好大言,不求实际,辄谓因果为小乘法,实为大谬。讵知大乘小乘,总不外因果二字。小乘是小因果,大乘是大因果。小因,是依生灭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小...

印光大师谈《太上感应篇》

https://jsl.com.cm/html/view/36611.html
印光大师谈《太上感应篇》 印光法师谈感应篇代重刊序弘法敬辑一、感应篇之概述 1、感应篇的来源  问,《感应篇》,谁人著作。对于他教典籍,以何法辨别之。  答,《感应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谓为老子所作。亦有谓本抱朴子而广之。然不必究其为何人所作,只取其书所说之益。所谓不以人废言也。圣人立法,固不必定...

印光大师: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法宣法师白话译)

https://jsl.com.cm/html/view/36638.html
印光大师: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法宣法师白话译) 道德仁义,乃是我们人类本自具有的心性功德。因果报应,实在是天地教化育成之大权巧也。人生长于天地之间,以藐小的七尺之身躯,其能够与广大高厚不可测量之天地,并立而称为三才者。乃是以其能够仰望体察天地好生之德,了知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皆可以作佛,以...

《印光大师说故事》:因果报应类

https://jsl.com.cm/html/view/36649.html
《印光大师说故事》:因果报应类 简介: 印光大师(1861—1940),二十一岁出家于终南山莲花洞寺,次年受具足戒,遍参南北丛林,归心净土宗。后隐居终南,又去普陀山闭关,朝夕念佛,深入大藏,几达三十年,韬光养晦。 五十二岁时,徐蔚如、高鹤年二居士取其文刊行于《上海佛学丛报》,之后搜集...

印光大师:知因果与修净土

https://jsl.com.cm/html/view/36730.html
印光大师:知因果与修净土  提倡佛学,当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能如此,则于世出世法均不悖。否则尚是名教罪人,何堪学佛,以望了生脱死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佛戒经中之略戒,文昌阴骘文引用之,人唯知阴骘文有此语,不知其来也远。末世学佛所宜注重者,在知因果与修净土。以知因果,则不...

印光大师:只有宣传因果教育可以救中国

https://jsl.com.cm/html/view/36737.html
印光大师:只有宣传因果教育可以救中国     印光大师是民国时代中国高僧之一,大势至菩萨再来。看到民众道德堕落,印光大师认为只有宣传因果教育可以救中国,了解了因果,做坏事之前总会有所顾忌。因此,印光大师以佛菩萨的方便善巧,一生不建庙宇,他将十方供养的钱都用于印书,一共印了大约300多万册,其中只有极...

印光大师:劝注重因果

https://jsl.com.cm/html/view/36738.html
印光大师:劝注重因果   劝注重因果   印光大师著 节录自印光大师嘉言录   ◎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

印光大师论因果

https://jsl.com.cm/html/view/36789.html
印光大师论因果 理是诸法之本体,即吾人之心性、佛性、真如、自性、般若智慧等等。事是宇宙万有,包括一切精神和物质现象。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波与水作比喻,事是波,理是水。波即是水,水即是波。凡宇宙万有(事),无非和合对待之假相(事),真体(理)显时,相(事)皆空寂,而诸假相,正依本体(理)而立,是本体的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