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sl.com.cm/html/view/26393.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界
十界
有情界 说六凡 三涂苦 须先论
一般六凡四圣谓之十界。一切有情在三界六趣死此生彼,流转轮回,谓之六凡。六凡之中又分地狱、饿鬼、傍(畜)生三恶道和人、天、阿修罗三善道,善恶各三,共为六道。声闻、独觉、菩萨、如来谓之四圣。四圣、六凡共称十界。 ...
https://jsl.com.cm/html/view/26394.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涅四德
涅四德
曰常乐 曰我净 此四德 涅证
涅:汉译寂静、寂灭和圆寂。《解深密经》卷二云:“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故寂静义多指诸法本来寂静的“自性涅”。三法印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既然诸法无常无我,谁在生死,谁是生死,无...
https://jsl.com.cm/html/view/26395.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四无量心
四无量心
慈与悲 喜与舍 四无量 称圣者
四无量心者:谓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和舍心无量。慈谓与乐,见众生无有涅安乐,而施之以乐,故名慈心。悲谓拔苦,见众生有生死大苦,而拔其大苦,故名悲心。喜谓欢喜,见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心生欢喜,故名...
https://jsl.com.cm/html/view/26396.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六度
六度
布施度 持戒度 忍辱度 精进度 禅定度智慧度 自他苦 从此度
梵语六波罗蜜,汉译六到彼岸,或六度。意谓以此布施等六法认真修学,自能由生死苦海的此岸,度化到解脱自在的涅彼岸,故名六度。 1、布施度:此有三种:①法施,②财施,③无畏施...
https://jsl.com.cm/html/view/26397.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
自无明 至老死 十二因 为缘起 顺流转 逆还灭 当处空 无分别
“十二因缘”: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此中“缘”是条件义、引生义。以无明为条件,...
https://jsl.com.cm/html/view/26398.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四谛
四谛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以后,初到鹿野苑为修苦行的x陈如、阿湿婆、十力迦叶、跋提、拘利五比丘说四谛法,五人听了,漏尽意解,成阿罗汉。如来灭度时亦以四谛法为最后的垂示。此四谛法是声闻人观理、修行的中心法门,同时也是大乘人成就佛道的理论基础。这四种法真实不虚...
https://jsl.com.cm/html/view/26399.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五眼六通
五眼
有肉眼 有天眼 有慧眼 有法眼 有佛眼
1、肉眼:肉身所有之眼,此眼由四大种所造,具眼根、色境、扶根尘及眼识。《瑜伽师地论》卷十四云:“一者、肉眼:能照显露,无有障碍,有见诸色。” 2、天眼:天界有情所有之眼,此眼仍具眼根、色境、扶根...
https://jsl.com.cm/html/view/26400.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三身
三身
曰法身 曰报身 曰应身 是三身
1、法身:此有狭义和广义二种之不同。狭义的法身专指清净寂灭的无为真如。永嘉玄觉禅师的《证道歌》云:“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六祖惠能《坛经》亦云:“清净法身,汝之性也。”所以古人有“如来法身,在凡不减...
https://jsl.com.cm/html/view/26401.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转八识成四智
转八识成四智
末那识 为第七 阿赖耶 第八识
眼等八识在前五蕴中都已谈过,今不重释。现就末那、赖耶二识的异名和作用,略作介绍。 末那名意,意是思量义,思量阿赖耶识见分为自我,故名末那识。又因常有“贪、痴、慢、见”四种根本烦恼与之相应,使末...
https://jsl.com.cm/html/view/26402.html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十八界
十八界
根尘接 有六识 十八界 从此立
六根与六尘常相涉入,即有六识生起。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界”略说有种子、能持、法界三义:种子义是说阿赖耶识中能生诸法的功能名界,即十八界法各从自种生起而有差别相;能持义是说能持诸法自相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