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sl.com.cm/html/view/25957.html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中国佛教史纲
佛教各宗大意序辑第三种 —中国佛教史纲
黄忏华居士编述
一 佛教之东被
二 初期之传译
三 符姚二秦之佛教
四 两晋之佛教
五 南北朝之佛教
六 新宗派之开立
七 唐以后之佛教
中国佛教史纲
一 佛教之东被
佛典称东汉明帝于永平七年,夜梦金人,身长丈六,项佩日...
https://jsl.com.cm/html/view/25958.html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印度佛教史纲
佛教各宗大意序辑第二种 —印度佛教史纲
黄忏华居士编述
一 结集法藏
二 第二结集
三 第三结集
四 小乘二十部之分立
五 迦腻色迦王朝之佛教
六 大乘之兴起
印度佛教史纲
一 结集法藏
涅经言释迦佛将入涅时,以无上正法付嘱摩诃迦叶。西域记传佛既涅,摩诃迦叶,...
https://jsl.com.cm/html/view/25959.html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释迦牟尼佛略传
佛教各宗大意序辑第一种 —释迦牟尼佛略传
黄忏华居士编述
再版自序
初稿
导言
一、 创诞
二、 幼学
三、 婚对
四、 厌俗
五、 修道
六、 自觉
七、 成道
八、 教化
九、 示疾
再版自序
佛教之典籍,浩如渊海;敷辞既极古奥,陈义又至深颐;大小乘个经...
https://jsl.com.cm/html/view/26106.html
杨曾文教授:佛教的民族化和禅宗
佛教的民族化和禅宗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广泛传播和深入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的过程中,与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和社会习俗逐渐密切结合,演变为中国民族的宗教。隋唐时期富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基本结束,从此进入中国佛教的持续发展时...
https://jsl.com.cm/html/view/26107.html
杨曾文教授:佛教中国化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古代佛教的三个问题
佛教中国化的回顾与思考--中国古代佛教的三个问题 公元前后的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相适应和结合的过程,演变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佛教仍是中国拥有广大信徒,影响较大的宗...
https://jsl.com.cm/html/view/26114.html
杨曾文教授:新时期的佛教研究--《佛教与历史文化》代前言
新时期的佛教研究--《佛教与历史文化》代前言 1964 年我刚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世界宗教研究所。当时研究所还处在筹备阶段,只有 20 多人,多数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除了任继愈、郭朋二位领导外,在年轻的...
https://jsl.com.cm/html/view/26144.html
杨曾文教授: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
佛教和谐思想诠释及其当代意义杨曾文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从成立至今已经过2500多年的历史。在佛教的庞大的教义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是今天我们用来建立和谐文化和促进亚洲、世界和谐的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在世界广大民众诚心希望建立和平、和谐的国际...
https://jsl.com.cm/html/view/26149.html
杨曾文教授:佛教义理如何诠释和谐思想
...
https://jsl.com.cm/html/view/26151.html
杨曾文教授:佛教戒律与道德
佛教戒律与道德 五戒虽是为佛教在家信徒制定的,但实际也包含在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中,也包含在大乘戒的“十重戒”之中。因此可以说五戒是一切佛教信徒的戒条,也是他们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学者将五戒比附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
https://jsl.com.cm/html/view/26175.html
王雷泉教授:佛教大学与佛教文化人
佛教大学与佛教文化人王雷泉
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对于佛教教育,若从笔者1985年调研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福建佛学院等处,撰写《从僧伽教育看中国佛教的今天和明天》(刊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编《现代哲学辑刊》试刊号,1985.2)算起,迄今已经有23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