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42集

https://jsl.com.cm/html/view/37226.html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42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五十二页:  疏【部类者,专谈极乐大本等五经也。文殊者,文殊般若经,专称名字一行三昧也。】  『部』是同一部,指我们现在所讲的净土五经,前面所说的『五经』的经名跟我们现在流通本不一样。现在一般流通本,《弥陀经》、《无量寿经》、...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41集

https://jsl.com.cm/html/view/37227.html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41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五十一页:  疏【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萨发心。故不忍独善其身,心怀兼利也。兼利之道,弘法为先。而此经注疏,今多泯没,稽古无繇,虽一二仅存,略举大端,未畅厥旨。宏功者,即不可思议功德也,不知此经具有如是功德,则疑而不信,信亦...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40集

https://jsl.com.cm/html/view/37228.html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40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五十页:  ◎【三、原己释经】  序【仍以心怀兼利,道贵弘通,慨古疏凹淙┦饨鲂徐妒溃撬淝卸颍砦⒙抖徽茫患燮浜旯ΑY狈⑵鸷跽嫘牛偻艏冉咝乃迹苁詹坷辔寰本菸氖庖恍校椿峁樾迹蚍秩朐踊岽┲蠲牛虿┳廴旱洌抟徊幌樽约海性附曰叵蚱刑幔勾司希...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9集

https://jsl.com.cm/html/view/37241.html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9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十九页:  疏【佛以大慈大悲,接引众生,是怀我以圣胎,饲我以法乳,即今内外身心,莫不荷其恩力而得成立。】  这段文对我们修学来说是很重要的。  演【佛以大慈下,双曰事理。约事,则四十八愿。广度有情,是接引众生。】  这一段里...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8集

https://jsl.com.cm/html/view/37253.html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8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十八页:  ◎【二、明己所尚】  这段序文,「明」是说明,「己」就是莲池大师自称,说明他自己所崇尚的,换句话说,在这么许多法门里面,他自己是选择哪一个法门来起修。选择法门,这里面包括许多的条件,不是随便选择的,如果随便选择,...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7集

https://jsl.com.cm/html/view/37257.html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7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十七页:  疏【上明念佛获如是益,不念佛招如是损,故述己意,唯崇念佛。今初先以钝根自量也。】  『上』是指序文前面的两大段,说明念佛的功德利益。尤其是我们在最近二、三年,看到念佛往生的瑞相,非常之希有。前年,香港佛教图书馆有...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6集

https://jsl.com.cm/html/view/37258.html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6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十六页:  疏【今生多生者,生生堕落,无有穷已也。一误百误者,此生磋过,多劫难逢也。入苦趣,似蝇蛆饫於厕中。赴死门,类牛羊就乎屠肆。莫为救拔,无可归凭,岂不哀哉。】  这一段很容易懂,说明今生多生是一错再错。  ◎【四、述意...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5集

https://jsl.com.cm/html/view/37269.html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5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十四页:  疏【问:何故不咎钝人,反抑利者。】  大师为我们解释以后,或许有人心里怀疑,为什么不责备中下根性的人,而特别责备上根利智的人?『咎』是责备的意思。前面讲到狂慧、顽虚,这些都是现在所谓聪明智慧的人。说聪明可以,说智...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4集

https://jsl.com.cm/html/view/37270.html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4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十二页。  《弥陀疏钞》是一部大经,这个经文虽然不长,莲池大师将他一生修学的心得,都在这一本经里面发挥出来了。不仅如此,我们从《疏钞》的内容去看,他老人家实际上将世出世间法完全贯摄在这部经典之中。所以益大师赞叹它博大精深,这...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3集

https://jsl.com.cm/html/view/37271.html
净空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33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十一页,序文第三大段「感时」,这一段也分三小段,请看序文:  序【奈何守愚之辈,著事而理无闻;小慧之流,执理而事遂废。著事而迷理,类蒙童读古圣之书;执理而遗事,比贫士获豪家之券。】  前面两句是法说,后两句是比喻,我们一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