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是否坚强的意志改变了贫穷潦倒的命运

https://jsl.com.cm/html/view/26823.html
净空法师:是否坚强的意志改变了贫穷潦倒的命运 问:第二个问题,是否他们坚强的意志改变了原先贫穷潦倒的命运?   答:不是意志,而是修因。如果自己命里面没有那么多的财富,这一生懂得这个道理,认真努力去修,会得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年轻的时候贫穷,穷到几乎没饭吃,很苦。有很多给我算命的,说我一生...

净空法师:章嘉大师教我修三样东西改造命运

https://jsl.com.cm/html/view/26824.html
净空法师:章嘉大师教我修三样东西改造命运 我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老人,他大我三十九岁,我那年二十六岁,他老人家六十五岁,他看的人多了。我这个人,除了有一点小聪明之外,命里没有财富、没有地位,就是贫贱,叫花子命。还有一点善根,难得这一点,懂得尊师重道、孝顺父母,寿命只有四十五岁,我都相信。所以...

净空法师:改造命运最殊胜的方法

https://jsl.com.cm/html/view/26836.html
净空法师:改造命运最殊胜的方法 改造命运最殊胜的方法---净空法师   等觉菩萨还有过失,什么过失?一品生相无明没断,就是他的毛病,就是他的过失,他还要改过自新。由此可知等觉菩萨还要改过,何况我们?我们看到这里应该觉悟了,修行、修什么?就是改过。从现在起发心改过,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是改过,过失都没...

净空法师:改造命运,《了凡四训》足够了

https://jsl.com.cm/html/view/26838.html
净空法师:改造命运,《了凡四训》足够了   摘自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财是财物,金钱、所有一切物质都是财,都在这个范围。这是一切众生所贪求的,这个世间,哪个不爱财?所以在布施里面把它列为第一条,一定要能够舍。世间人求财,而不知道财从哪里来的?实在讲,每个人一生,我们中国人讲有禄命,禄...

净空法师:改造命运的楷模:了凡先生、俞净意先生

https://jsl.com.cm/html/view/26840.html
净空法师:改造命运的楷模:了凡先生、俞净意先生   问:上海某开发董事长自学佛后,捐助洪资提供多项慈善教育事业。可却英年早逝,因病而走,其家人亲友均无法接受此事实。请开示。   答:中国谚语有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人确实有命运,但是命运也确实能转移。你看了凡先生,这是我们禀承印光大师的遗教,印...

净空法师: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https://jsl.com.cm/html/view/26841.html
净空法师: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了凡四训讲记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讲记组恭敬整理  目 录 了凡四训讲记新版略序 前言 一、立命之学 二、改过之法 三、积善之方 四、谦德之效   了凡四训讲记新版略序 《了凡四训讲记》过去由上净下空导师讲解全文,由净宗同修听打音带整理成...

净空法师:了达真源,远离生灭

https://jsl.com.cm/html/view/26844.html
净空法师:了达真源,远离生灭 「了达真源」,了是明,达是通达,没有障碍,真源就是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通达明。一切法,在佛法把它归纳为六个字,性­、相,性是能生能现,相是所生所现;事、理,事是所变,理是能变,能变的是情识,所变的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末后两个字就是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一定有因,这六个...

净空法师:戒律就是释迦佛一生的行谊

https://jsl.com.cm/html/view/26877.html
净空法师:戒律就是释迦佛一生的行谊 读了《释迦谱》之后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仙。什么样的人?聪明好学,我们今天讲知识分子,热爱知识。十九岁离­开家出去参学,寻师访道,当时印度宗教、哲学可以说世界之冠,他全都参访了,一个都不漏。十二年结束,没地方再学了,问题没解决­。印度人的学术没有一...

净空法师法语:他责怪释迦牟尼佛

https://jsl.com.cm/html/view/26890.html
净空法师法语:他责怪释迦牟尼佛 1 我早年到吉隆坡,遇到一个小乘的法师,在南洋很有名气,他跑来见我,他责怪释迦牟尼佛,他很不服气,我说:“为什么?” 2 他说:“佛说了,他没有度尽众生,他不成佛;我现在还没成佛,他怎么先成佛了?”他问我这么一个问题。 3 我说“佛当时在世,是度尽了众生,真的度尽...

净空法师:释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

https://jsl.com.cm/html/view/26891.html
净空法师:释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 读了之后才知道,释迦牟尼佛是人,他不是神,说老实话,他跟宗教连不起来,而且是个有爱心、有慈悲心、有智慧的一个年轻人。十九­岁离开家庭去求学,印度当时宗教面的大德、学术界的高人,他都亲近过,都向他们学习过,学了十二年,三十岁,他把这学的东西放­下,在菩提树下入定,这样...